凝尘:关于“读书”
2020-08-13 22:20:42
  • 31
  • 0
  • 3
  • 0

  • 文/凝尘
  • 一位研究生同学近来在朋友圈发文吐槽:“时间被无限切割、粉碎,不得不力排各种会议杂事,挤出时间来看书,我也豁出去了。”他在大学教书尚且面临如此困窘,那些在中小学教书的同仁们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  • 其实身处教育界,关于“读书”一事存在着两种现象:一是有无心思读书,二是有无时间读书。显然,我那位研究生同学的窘境属于第二种。当然,这里我也不打算讨论大学教师读书的问题,因为不甚熟悉情况;关于读书一事,我就从中小学教师这个“身份”出发来谈一点浅见。
  • 首先是“有无心思读书”。据观察,大部分是没得心思读书的,这跟“有无时间”没得太大关系,也就是说他(她)压根不会自觉地去读,就算有类似的硬性要求也不会读。有一种观点认为:现在连老师们都不主动地读书了,那还教学生读什么书。我们平时常常鼓励学生要多看课外书,比如教育部推荐的阅读书目,可是自己却并不去多看,有些甚至连作者都不知晓,也就自然不会关注学生到底看没看。
  • 这样说来,有些书摆在办公桌上也就只充个门面,给外人随便瞧一瞧,自己并不真去看。当然,这也不能全怪老师们怠惰,而是“阅读”本身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,效益来得慢,还耗费神思,不如做好眼前的杂事来得实在。再说,天天拿本“闲书”在那读,也可能会被领导们撞见,说成是“不务正业”,好好的课不给备齐,非得拿个闲书读,太不像话了。
  • 如此一来,那些“没得心思读书”的老师们就更不会去想这档事了,本就存在主观上的障碍,再加上客观的“阻力因素”,再有品位的书也只得束之高阁了。
  • 而谈到“有无时间读书”,中小学的老师们就更得埋怨了:“我们也不是没得心思读书,而是时间太少忙不过来呀!”老师们奋战一线,肩负教书育人重任,每天除了备课、上课、管理学生,还有许多杂事缠身,有时忙得甚至喘不过气来。
  • 外界的人士不知实情,说起老师这一职业就“轻松”两字概括评价,眼神里流露出些许羡慕,听说待遇也还不错。但是,圈内的人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。其实,放眼整个社会,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苦衷,只是你未曾“身临其境”,便无法感同身受。要是真那样轻松自在,怕是连养家糊口的钱都赚不回来吧。
  • 这样看来,老师们要是不用忙得像一只只蜜蜂的话,他们多少还是会乐意读几本书的。可是,只拿“忙碌”作借口,就不去找时间读书,终究是行不通的。按照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老师的观点,他说“书看得多的老师,就算课上得再差,也好过那些长期不读书的老师”。他虽是针对语文老师而言,但对其他学科的老师们同样深具启发。多读书,读好书,不但能开拓知识视野,还能增强思考能力,更能促进教学水平,可谓“百利而无一弊”。
  • 毕竟,一个人的经验是有限度的。只靠以往的经验教书,固然能教得“得心应手”,却无法上升到更高水准,遇上“瓶颈”陷在原地,始终迈不过那道坎,然后幡然生出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的悔恨。当今社会日新月异,知识更迭迅速,而我们很大程度上每天都“封闭”在一个相对固化的圈子里,接触外界新鲜事物的机会很小,长此以往,落后于人就难免了。于是,“多读书、读好书”反倒成了更新陈旧知识、提升自我能力的一种“低成本”途径,让人受益终生。
  • 这里,我们又会遇到另一个难题,即有心思又能挤出时间读书,那该读些什么书呢?世上的书多如牛毛,而况人的喜好不尽相同,作为教师也不能漫无目的地读书吧?当然,世间之书是读不完的。作为教师,与专业发展相关的书籍必读不可,除此外,还可以读一些通识性的著作;假如条件更成熟的话,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阅读。
  • 关于具体读什么书为好,这个一时真难说清道明。知识的短板自己最清楚,所以,唯有自己切身地读、坚持地读,到了一定时候才会生出一种豁然开朗、神思清爽之感,才能觉出自己真正地“脱胎换骨、与众不同”了!

 
已有 0 人赞赏
 
阅读后一篇
凝尘:七月的午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