凝尘:让老师们重拾“教鞭”
2020-08-13 22:30:27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  • 至今还记得读小学那会,我一个同学的爸爸亲自制作了一根圆木棍子递给了我们的班主任,他说:“我儿子要是在学校不听话捣乱,您就直接拿这根棍子教训他,打完了再告诉我。”一般而言,老师打完了再向家长告状,保不准回到家还有一顿“狂揍”。那是真的揍人,打得很疼,不像现在只是“耍嘴炮”而已。
  • 这是20世纪最后十年的事了。在当时的学生的眼里,以圆木棍子为典型代表的“教鞭”,具有着一种神秘的象征意蕴,可以说,它神圣而不可侵犯。假如有学生在学校犯了错,或者违反了纪律,老师们可用教鞭惩戒他们,而家长们不会随意到学校里讨说法,相反,他们会感激老师们的做法,因为他们深知:只有自己的孩子犯了大错,老师们才会拿出教鞭以示惩戒。
  • 这种极富默契的家校关系,在现行的教育圈压根见不着了。近些年,老师们别说用“教鞭”来惩戒犯浑的学生,就算嘴上训斥几句那也得注意语调,生怕“节外生枝”,招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  • 于是,三尺讲坛上早不见了“教鞭”的踪影,随之而来的则是老师们“文明式的训导”;也就是说,老师们只得动动嘴皮子,至于挥动着教鞭训斥,那早就是一个可笑的“神话”了。
  • 现代视野下的“教鞭”,其实就是传统观念上的“戒尺”。古代私塾里的老夫子训诫学生们用的便是“戒尺”。“戒尺”,代表着一种师道威严,不可随意冒犯、冲撞。虽说在“天地君亲师”的牌位上,老师的地位排在了末流,那好歹也算是入了祭祀的行列,总归是要祭拜的,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师者的敬重。
  • 时至今日,我们不会再以古人的标准为参照而苛求现代学子们,但无论如何,起码的尊重还是不能弃之如敝屐。环顾神州大地,近十年来,打老师、杀老师的恶性事件并不鲜见,屡屡见诸报端,骇人听闻,发人深省。
  • 假如我们只把过错归结到学生个体之上,那显然有失偏颇。李镇西老师则坚持认为:这些恶性事件都是未成年人所为,虽说未成年人犯罪不用完全承担、甚至完全不用承担刑事责任,但他们的监护人(一般指父母)难辞其咎,应当要承担相应的惩罚。(可见李镇西《同行被杀,我们能够做什么?》一文)
  • 李镇西老师的观点是否全都在理,我们暂且不去深究。然而,家庭教育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,甚至可说“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石”(关于此点,后续将会发文探讨)。父母是孩子们成长之路上的最早的示范者、影响者,对孩子们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非常尊重老师,那么,他们的孩子绝对会效仿自己父母的做法,即学父母的样尊师重道。本文开头提及的那种极富默契的家校关系,就是最为合适的例证。
  • 除了家庭教育因素,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。有一种观点认为:杀师的恶性事件发生在校园,决不仅是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出了问题,而是整个社会环境恶化导致的。社会刮什么样的风,校园就会刮什么样的风。我们反思这类问题,决不能绕过现今的社会环境土壤。老师也好,学生也罢,都是社会的一份子。因此,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来分析和解决此类难题。
  • 尤其我们面对这些难题时,会生发出一种深深的无奈感。“社会”,毕竟是一个抽象的集体名称,无法具体到人到物;到底谁来为此埋单,我们短期内是无法指认的,只得交给时间来出具最终答案。
  • 好在一旦引起全社会重视,类似的问题便会逐步得以解决,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。
  • 2019年11月,教育部发布的《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(征求意见稿)》,意味着教育惩戒权即将回归中小学校园,失落多年的“教鞭”将会被老师们重新拾起,它捍卫的不仅仅是被漠视已久的“师道尊严”,更是全体中国人民实现教育强国梦想的坚定信念。
  • “心有戒尺,行有所止”。让老师们重拾“教鞭”,这算是一个美好的开端吧!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