凝尘:读史札记——杨国忠与晁错
2020-08-25 21:58:31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文/凝尘

近日,研读陈鸿《长恨传》、司马迁《史记·袁盎晁错列传》及古越蔡东藩《唐史演义》中的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。陈鸿《长恨传》提及杨国忠,竟将其比作晁错(见原文“从官郎吏伏上马前,请诛晁错以谢天下”)。愚见以为,实是不妥。

历史上,晁错谏言汉景帝削藩,直接引发了吴楚七国的叛乱;杨国忠谏言唐玄宗诛杀安禄山未果,却引发了一场“安史之乱”。虽然这两次叛乱均由此二人直接引发,但所造成的历史后果截然不同。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,有汉一代迎来了一段中央集权的繁盛时期。安史之乱平定后,唐代的中央皇权逐步旁落,由盛转衰,藩镇割据之势愈演愈烈,终至灭国。

想当初,晁错力主削藩,一意孤行,志在天下尊君、社稷安定,虽不可为而为之。杨国忠谏言玄宗诛杀安禄山,全然不是为国为民着想,实是出于一己私利;何况,其向皇帝谏杀安禄山,并未真正说动玄宗,也未曾执意为之。

当然,此二人在历史上的口碑也截然不同。晁错被杀后,他的同僚(邓公)曾在景帝面前替他伸冤,鸣不平,以至景帝遗恨不已。反观杨国忠的遭遇,全然不是皇帝将他赐死,反倒是皇帝手下的羽林军哗变,且未经皇帝允许便将他杀死,可谓对其误国误君的行径早就恨之入骨。

两相比较,晁错力主削藩,不是为一己之私,用他自己的话而言,即是“削地以尊京师,万世之利也”。晁错明知削藩会祸及己身,也要执意为之,因他深知不削藩便“天子不尊,宗庙不安”。他的出发点是铲除诸侯势力以巩固皇权,维护社稷稳定。相反,杨国忠却并不及晁错这般大义凛然、谋虑深远。杨氏一门深受国恩,显赫一时。杨国忠不思图报,却只顾铲除异己,中饱私囊,尤其是继李林甫入相后,骄奢淫逸,擅权弄国,以致身败名裂。

由此观之,此二人实不可相提并论。从历史典籍中,我们能深刻地察觉到此二人:一忠一奸,一正一邪,一大一小。依蔡东藩之论,杨国忠与安禄山“皆小人之尤,气类相求”。晁错虽“为人陗直刻深”,在忠君大义等方面却远胜杨国忠这号人一筹。可见,《长恨传》将杨国忠比作晁错,这样的言论真正是失察之言,不得不引人深思呀!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