凝尘:生死同道——读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
2020-08-24 21:30:28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【译文节选】

孔子说:“伯夷、叔齐能不记念外面一切已往的恶事,所以他们心上亦少有怨。”(子曰:“伯夷、叔齐,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”见钱穆《论语新解》第132页)孔子又说:“追求‘仁’这种东西,最后得到了它,哪里还有什么怨呢?”(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?”)我慨叹伯夷的原意,查阅未编入《诗经》的那些古诗,才知有多令人诧异。他们的传记如下:

    伯夷、叔齐,是孤竹(商周时国名,在今河北省卢龙县)君的两个儿子。孤竹君原想传位于叔齐,等到孤竹君去世后,叔齐让位于伯夷。伯夷却说:“这是先父的遗命。”于是就逃走了。叔齐也不肯继位,就跟着逃走了。孤竹国的百姓只好让先君的第二个儿子继承君位。伯夷、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善养老年人,就一起投奔了西伯侯。等到了那里,西伯侯已去世,武王派人载着木制的西伯侯神位,追谥西伯侯为“文王”,并向东进军讨伐殷纣。伯夷、叔齐来到武王面前勒住马,劝谏说:“父亲去世了不下葬,却一心想着武力征伐,这难道是在尽孝吗?作为臣子却弑杀自己的国君,这难道是仁义之举吗?”武王的手下打算杀了他们。姜太公制止说:“这两位都是义士。”于是让人扶着他们走开了。武王随后伐灭了殷商,天下人认定西周为宗主,伯夷、叔齐却为此感到耻辱,发誓死也不吃西周的粮食(“粟”,是“粮食”的通称),并隐居在首阳山(《论语》何晏集解引汉马融,认为首阳山在蒲阪故城,即今山西省永济县南,亦可参见《诗·唐风·采苓》一诗),采摘薇菜(“薇”,山菜名,也称野豌豆)当作食物。等到快要饿死的时候,他们吟唱了一首歌。歌词大意是:“登上那西山啊,采摘薇菜为食;用武力讨伐武力呀,难道不知道它的错误吗?神农、虞舜、夏禹他们创造的理想世界那么快就衰落了啊,我们如今要到哪里去呢?唉、唉,还是死了吧,那理想的世界早就衰落了呀!”最后,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上。(以上节选自《史记·伯夷列传第一》)

【凝尘轩杂识】

在“伯夷列传”里,司马迁大胆质疑了“天道赏善罚恶”的观念。他运用对比论证法,例举颜渊(回)和盗蹠(通“跖”)之事分别予以实证:颜渊博学多才,品行高尚,却贫困潦倒、英年早逝;盗蹠残暴凶狠、恣意横行,却得以自然老死。司马迁不禁质问:“这遵循的到底是哪一种德呢?”

伯夷、叔齐莫不如此。他们奉行仁义、洁身自好,推崇古代理想社会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。试问:他们真的不怕饿死吗?那为何还要登上西山采摘薇菜呢?他们“义不食周粟”,并非是不怕饿死,而是宁愿身死也不吃西周的粮食,一旦吃了就意味着他们违背了自己的“初心”,且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耻辱。

孔子说:“每个人走的道路不同,就不宜共同谋划事情。”(“道不同不相为谋”)在我看来,伯夷、叔齐在“生”与“死”这两方面真正地做到了同一,即“生死同道”,这也是孔子推崇他们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。伯夷、叔齐对于古代理想社会的执著追求,与孔子对于西周礼乐制度的执著追求,可谓是如出一辙,这在心灵上便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共鸣。如果对于孔子的历史观不作过多评价,孔子的历史观与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些背道而驰;那么对于伯夷、叔齐二人,我们也不必如此严苛。而他们身上所散发的精神气概、他们心中所坚定的理想信念,确实让人深感敬佩!

    凝尘,2019年10月6日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